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教师文学-专栏】米斗中的江湖 /作者:陈晓霞

蘭亭问柳 教师文苑 2021-07-13


欢迎关注  《教师文苑》

米斗中的江湖


陈晓霞




出梅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,无需大张旗鼓地鞭炮伺候,勤快的主妇瞅准一早就冒出的日头,洗洗刷刷。那洗刷掉的不只是连日的潮湿还有压抑得要发霉的心情。


厨房中的那只米斗忍它已经好久了。话说米真是个活宝,每年黄梅季节,开袋的米在斗中放不久,很快就会生出米虫,继而小灰蛾四惊八乍,即使在米中洒满大蒜头也是无济于事,真是平添了几多烦恼。想把米斗暴于烈日下的愿望日益强烈,就等时机来临了!


米斗是“传家宝”,木头箍成,彼时小家庭刚组建,一切开支都要精打细算,在老家挑来拣去,实在找不着什么能用得上的物件,唯有相中了它。回头看,一路风雨走来,我与这只米斗也算是结了一段相识于微时的情缘。

 

斗中的米每日清减,我因着存有晒斗的心,不再添加。这一天,可以晒斗了。把米斗翻了个个,将斗中落下的米一股脑倾于淘米篮中,准备开启米斗的日光浴之旅。


米们洒脱得不带一丝响声,个个麻利地冲出米斗。我用手拍拍斗的底部,翻开来,发现米斗内底部还嵌了一圈米,怎么拍都是纹丝不动。再拍下去,我都怀疑自己是那可恶的老法海了,米和斗谁是许仙谁是白娘子我就不得而知了。近视眼的我眯起眼仔细瞧了一下,瞧出了端倪,也瞧出了米斗中的另一个世界。那米怎么会拍得下来呢?米们被米虫吐出的丝牢牢地缚住了,这些丝很多的已经织出白白的似被盖的茧,一块块小拇指指甲盖大小,斗底整整覆了一圈。我用手撕开贴在斗底的一圈,米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粒或成片连滚带爬地逃离。     


底部被解救的米们,它们不知道有没有猜想到某一天能重见天日。每日的每日,它们有过祈祷,尤其是在米斗中米减少到快要见底时,它们燃起过最迫切的希望,那希望曾像喷薄而出的火山一样汹涌、炽热。希望能申诉出自己的不安能摆脱自己一直的窘境。每次“哗啦”一声,新伙伴们如山洪一泻而下又打灭了斗底米们所有的希望。


米斗上面风平浪静,米斗内部却是风云变幻,诡异莫测。米们在米虫的横行里翻滚、挣脱、偃息;仔细听,呐喊、斥责、诘问都淹没在粒粒米的叹息里。我用手捻了一把被米虫侵蚀过的米,怎么也捻不碎,灵魂和身体都没有被碾压!那粒粒与米虫搏斗过的米呀,那轻轻洒下的细细的米屑啊,是给战斗过的英雄们颁发的勋章。


被扒拉过的米斗被置于七月热情的白日下,小小的一只斗,孤独地躺着。天空因为台风前锋来临,蓝得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琉璃,饱满得快要撑破苍穹。岁月的烟火,写在米斗外壁那稀漏着毫厘之隙的夹缝里,每一道缝都在讲述尘世的沧桑。小夹缝里,一些米虫睡着、醒了、出逃。在米虫的世界里,突然曝晒在毒日头中,无异于是它们世界的一场毁灭性的灾难,面对灾难时的恐惧,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。慌不择路的米虫们引来了一只饥饿得红了眼的麻雀,这注定是一场没有任何悬念和奇迹发生的相遇。


这是一只喜欢到处碰运气的麻雀,它的眼神和听觉足够好。它途经米斗,在多少米之外就听到了米虫们出逃时惊慌失措的脚步声,或许是米虫们的呼救声甚至诅咒声。总之,这只麻雀,它暂按住了自己原本继续奔波的翅膀和流浪的心,停驻在米斗上准备收获这意外的惊喜。这是一只较真的麻雀,它可不懂得什么是客气,它只晓得必须“颗粒归肚”。这只狩猎者站在米斗上,像个虔诚的信徒,一步一跳地梳理着它脚下的方寸之地。你看,它先站正身子,扭了扭脖子,发现了目标不慌不忙地伸出小而弯的喙,电闪间,尖喙就啄出了米虫,伸一伸脖子,就完成了它的一次进餐。这位困顿中的旅人是贪婪的,经过它地毯式的逡巡,米斗的里里外外已无一丝米粒与米虫的踪迹,唯有它们活动过的气息在炙人的热风中飘散,很快便蒸腾干净。


空空如也的米斗啊,哪里是空的;进驻着米的斗啊,不再仅是一只斗,那是江湖。




感谢阅读!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  关注《教师文苑》


作者简介:

陈晓霞,江苏东台人。忙碌时,三点一线;闲暇时,看风看雨看日月。不喜伤春悲秋,习惯用文字煮心情。

本期编辑:茶言闲语;

图片来源:网络; 

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

稿酬规定: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,四成留作平台运作;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。无打赏则无稿费。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。具体规定参加本刊《征稿启事》。

往期精选(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):


 文友交流群

 《教师文苑》征稿启事

 《金陵文学家》原创征稿启事


54岁老师辞职信:不难为教师,不打扰教育,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

上海砍人惨剧后,富人雇保镖送孩子上学,我们该咋办/ 醉卧蘭亭

一个妈妈的思考:上海惨案,除了让孩子快跑,我们还能做什么?

儿子:“妈,你就不能多挣点钱吗?!”,母亲听后熬夜给孩子写了一封信

吉林大学李晓教授犀利演讲:中华民族到了新的危险时刻!

无数父母反思:暗示的可怕力量,永远不要对孩子说的“三个字”!


  一个特岗教师的生活记录

【中师生-专栏】难忘母校民权师范三年 / 文:史恪仁

【中师生-专栏】我的民师情结 / 作者:孙银亮

【中师生-专栏】回忆民师的棒打鸳鸯行动 / 文:醉卧蘭亭

【校园霸凌事件-专栏】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打了两个耳光/ 沙鸥


 得语文者,得天下: 回顾高考2018,展望未来高考大势!

【有视频有数据】咸平教授:河南,是高考最委屈的省份!!

【知青岁月-专栏】那些嫁给农民的女知青们 / 作者:田小野


【教师文学-专栏】睡莲 / 作者:小微

【教师文学-专栏】 我的母亲 / 文:江枫渔者

【教师育问题-专栏】学生出走了!/ 老纳爱花

【教师文学-专栏】雨思假愠/作者:茶言闲语

【教师文学-专栏】微信改变生活   作者:彩霞满天

【儿童文学-专栏】丝绸之路之春蚕记 / 卢一丹

【儿童文学-专栏】玩芭比娃娃 / 文:蒋菁玲;指导老师: 郑向阳


【中师生-专栏】阿 文 / 文:随风飘悠

【中师生-专栏】小 弥 / 文:商丘牛耕

【中师生-专栏】难忘我的师范生活 / 文:馨 怡

  [中师生-专栏] 我没敢接过他伸手递来的信! / 荷塘月色

【编者按:“我们曾是中师生”】


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,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,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。毕业后,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,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,扎根三尺讲台,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。

“中师生”,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,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,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,甚至知天命的年龄。

然而,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,几十年后,'中师生"将成为绝唱!

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,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,《教师文苑》特开设“我们曾是中师生”专栏,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! 

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,我们拥有共同的“中师生”身份,怀揣共同的“中师生情结”,欢迎大家踊跃来稿,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主编:醉卧蘭亭(ID: yf476800)


【主编简介】

醉卧蘭亭:

         男,70后,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,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,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。教过十几年英语,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。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,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。

 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: 

  品茗、读书、写文章;观云、赏月、念秋霜!


《教师文苑》原创征稿 启事

投稿邮箱 (本刊不接受微信投稿)

1) zhongshisheng2018@163.com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